暑假期间,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中国文学域外传播与研究”创新团队在留下镇麟凤里18号的小院落里举办了第二次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龚刚教授主讲,浙江大学张节末教授、我校艺术学院寿觉生教授、中文学院樊宝英教授、吴莉萍书记、赵红娟教授等数十位教师参与其中。
龚刚教授主讲的题目为《“风格”与“品”——海外汉学中国绘画风格历史研究》,主要以海外著名汉学家高居翰、方闻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风格”之争切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两位汉学家在此问题上观点和方法论的差别。高居翰注重追溯画作的来源,度衡画家生活环境与风格的繁复关系,以直接描绘的分析性模式获得结论;而方闻则强调“笔墨”、“气韵”,并将风格理解为以视觉结构及组合方式为主的形式系统。两人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绘画史、具体画作的考察辨析多有创见,然也各有偏颇,都陷入了以西方艺术史为参照体系无法与中国绘画史原有发展逻辑自洽的理论困境。对此,龚教授提出以“品”一词来重新梳理中国绘画史的系列问题,探寻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研究新路径。作为中国画中的传统核心概念,“品”比“风格”更为源初、细腻,也更能解释中国绘画史的发展逻辑和画作之间内在关系。如何重新激发“品”背后的诠释能量,在海外汉学研究给本土研究带来的冲击和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构新的研究路径,正是龚教授下一步研究的重心所在。
龚教授的精彩发言引起了在座学者的激烈讨论,学者们都从自己的学科角度提出了不少的建设性意见。是时,正值盛夏,燥热未去,然屋内辨明义理,清旷之乐,院外芭蕉青翠,一派清凉。学者们崇文尚雅、“品”画问学,重现了以文会友,品鉴遣兴的雅集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