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1月22日,为迎接浙江外国语学院建校六十周年校庆,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举行了以“弘扬校训精神,喜迎六十校庆”为主题的第一期微党建活动。活动以QQ群、微信群交流,沙龙等形式对“明德弘毅,博雅通达”的校训精神进行了深入探析,得到了党员同志们的热烈回应。参加讨论的党员同志从如何弘扬、传承校训精神,校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校训对大学生思想修养的意义等多个视角,层层剖析,宏微结合,对校训精神作了全方位的解读。
党员钱孙钞同志认为,校训是六十年来一代代浙外人默默的积累和沉淀,形成的浙外的灵魂,浙外的气质,体现了浙外人敢于担当、博大宏阔的胸怀,道德高尚、通达雅致的底蕴。校训是浙外继往开来、大步向前的旗帜,是浙外人的精神家园。党员杨燚娜同志则从校训的出处进行分析,“明德弘毅”分别源于《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论语.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为彰显人民固有的光明之德性,君子也应有坚韧、宽广之品质。“博雅”则出自《楚辞.招隐士》,“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 意为学识渊博、纯正。“通达”出自儒家经典《学记》,原句是“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意为既要融会贯通,又要解决实际问题,成就一番事业。 校训告诉我们,大学之道乃是在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用宽容坚韧之心实现远大抱负;学识渊博,品行端正;通晓洞达知识,对知识有深层次透彻的理解掌握。
其他党员同志们也都纷纷谈了自己对校训的理解和感悟,并表示通过此次微党建活动更深刻地理解了校训的内涵。中文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还计划以国内国际时事热点、社会热点问题、民生民情、传统文化等题材,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形式更为多样的微党建活动。
作者:朱运涛
摄影: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