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主办的“自然与城市:西湖美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隆重召开。上午,我院党委书记杨飞群作开幕式致辞,我院省一流学科带头人、教授樊宝英作大会报告。
下午,我院牵头举办“《文明互鉴:中国与世界》国际期刊建设与国际传播学科提升”分论坛。分论坛由我院院长马宏程教授主持。《文化中国》主编张子夜教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主编、浙江大学文学院彭利贞教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编、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杰教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特聘高级编辑徐枫、《社会科学家》主编阳玉平、我院省一流学科带头人樊宝英教授、我院学术副院长孟奕辰及我院师生代表参加本次分论坛。

樊宝英对我院的发展定位与国际期刊筹备情况进行了介绍,希望学院能在国际传播方面发力,紧跟学校定位,借助期刊平台更好地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传播力,服务浙江“开放强省”战略要求。

孟奕辰介绍了《中国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前两辑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文明互鉴:中国与世界》的基本定位和内容体系,并提出了期刊创办的相关问题。

张子夜探讨了国际期刊建设路径与举措,介绍了《文化中国》期刊的创办历程和基本情况,强调了国内外期刊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出要把期刊作为交流的平台。

彭利贞介绍了国际期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基本情况,包括其出版背景、办刊宗旨、栏目设置及投稿要求等。他指出,期刊的成功出版需要具备三个主要条件,首先是学术需求这一内生动力,其次是主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出版社对市场的信心和对主编的信任。他提到,国际期刊的创建与发展需要依赖于参与人员的奉献精神、稳定的作者群、学术研讨会及国际协会等辅助活动,以及资金的支持和回报。

王杰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三十年办刊历程,探讨学术期刊在专业性和国际化的发展前景,指出期刊的稿件收录的大方向。在期刊的创办层面,他建议创刊者选择国际平台的优质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创刊者办刊必须立足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保证刊物的质量,打造优质品牌。

徐枫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例,研讨中文期刊在国际显示度提升方面的领域空间。她指出,提升中文期刊国际显示度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在审稿制度层面上,接轨国际,努力提供优质内容;第二,在栏目设置层面上,推进中外合作,互动彰显中国话语权;第三,在方法设计层面上,面向国际,增加必要的英文含量;第四,在出版传播层面上,加快网络推送,精准对接提升显示度。在此基础之上,她进一步明确国际刊物的同行评审规则,强调内容原创和匿名审稿的相关事宜。

阳玉平介绍了《社会科学家》的创刊历程、办刊方针、主要栏目等内容,指出了综合类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困境,包括期刊定量、定性评价、期刊同质化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第一,推动集群式发展,以共同体为发展视角,打造期刊学术共同体;第二,进行分类评价,明确人文和社会科学分开评价;第三,拓展品牌化和特色化建构路径,突破同质化模式,凸显期刊的地域功能;第四,积极建构国际化期刊形,以学术共同体的方式将优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向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