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我校博达论坛第1036期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特邀浙江大学文学院史文磊教授和浙大城市学院姜淑珍教授作题为《语言类型与语体变异的互动》的学术讲座。学院院长马宏程教授、学术副院长孟奕辰副教授以及语言学二级学科团队成员参加讲座,讲座由孟奕辰主持。

孟奕辰首先详细介绍了两位专家的学术方向与研究成果,并对两位专家为学科建设给予的悉心指导与有力支持表达了诚挚谢意。

史文磊教授与姜淑珍教授围绕“语言类型差异”“语体变异”“两者互动关系”三个核心议题展开。两位教授以英语、法语和普通话三种不同类型语言为研究对象,聚焦“运动方式表达的显著性”,对比分析了儿童故事书与成年人小说两种语体中语言结构的差异。研究发现,语言类型的差异会因语体变异而被放大或调节——例如英语作为“附加语构架型语言”,在表达运动时更倾向于用动词体现方式细节,且儿童文本中方式动词密度显著高于成年人文本;法语作为“动词构架型语言”,更侧重用核心动词表达路径,语体差异对其方式表达影响较小;而汉语作为“混合型语言”,兼具联动结构与路径表达结构,在成年人文本中方式表达的丰富度增幅最为明显。
两位学者还结合“thinking for speaking”理论,探讨了语言结构对认知的塑造作用,指出语体作为重要参数,为理解语言类型的动态性提供了新视角。他们的研究打破了传统二元对立的类型划分,揭示了语言类型与语体变异的复杂互动机制,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跨语言、跨语体的创新思路。

与会师生围绕研究方法、数据解读等展开热烈讨论。语言学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提问,史文磊、姜淑珍两位教授逐一回应,就“方言中方式表达的地域差异”“AI生成文本的语言类型特征”等前沿话题分享了见解,为青年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
讲座第二部分,马宏程教授与景高娃副教授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汇报了访学成果。马宏程以数字西湖为样本,研究生态中文在金砖国家的传播。基于生态话语、多模态传播等理论,从构建、表达和接受角度分析,发现受众接受度高但理解有差异,建议从生态叙事、沉浸平台等方面优化传播策略,构建传播模型;景高娃主要研究副词“一度”与“曾经”的语义差异。指出二者虽语义相似、有时可互换,但替换并非完全自由,在疑问句、条件句、否定句等语境中存在限制。还区分“一度1”和“一度2”,从时段性、相对过去时间等方面分析差异,修正相关词典解释并提出分类建议。史文磊、姜淑珍二位教授对两位汇报老师的内容进行了指导与点评。


此次论坛的举办,不仅为我校语言学团队搭建了与顶尖学者交流的平台,更推动了学科内部的深度研讨,对提升学科研究水平、拓展学术视野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