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让语言更有力量
作者:  |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  访问次数:

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月18日,《民族地区师范生普通话水平攻坚与应试技巧》普通话讲座在望D214展开,我院特邀深耕口语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邱畅老师作为主讲人,讲座由我院办公室王翰霞老师主持。自1998 年起,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下简称推普周),2025年已是第28届推普周,本次讲座是推普周的系列活动之一。

邱畅老师首先介绍了普通话的背景及宣传普通话的意义。目前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85%,包括民族地区在内,多数人已具备基本普通话交际能力,基本消除严重交际障碍,这为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普及”目标奠定了基础。她提到,对于师范生而言,普通话作为法定教学用语,既是通过教师资格相关考试、胜任讲台教学的个人职业发展必备能力,更是未来走上讲台后,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在分析普通话学习短板时,邱老师指出,部分同学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普通话不规范仅源于单个字音错误,实则不然。经调研发现,语调问题往往更易干扰沟通理解。以民族地区同学为例,即便单个字发音准确,若语调不当(如陈述语句用疑问语调),可能引发歧义,直接影响日常或教学场景中的沟通效率;对于留学生而言,“洋腔洋调”的表达虽不影响基础信息理解,但易让听者对其交际意图产生困惑。邱老师建议从模仿标准发音、逐句练习入手,提升句子语调的准确性与自然度。

日常训练与备考准备方面,邱老师也给出实用建议:日常可通过身边事物、当日经历进行口语表达,既能增加普通话使用频率,又能及时发现并调整表达问题;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朗诵活动,借助文章、诗歌等素材,不仅能提升语音流利度与连贯性,还可以培养对普通话语音、语调的敏感度。

在备考测试时,针对教材的选择与应试的技巧邱畅老师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她指出,2021年新修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因新纲要题目与旧教材存在差异,使用新纲要备考能更贴合当前测试内容,避免因版本问题影响效果。应试技巧上,她建议掌握四大核心方法以提高通过率:一是字正腔圆,确保单个汉字发音准确清晰,不模糊;二是词语连贯,注重词语间衔接,避免生硬停顿;三是长短文流利自然,朗读时保持节奏,不卡顿、不重复;四是命题说话避开误区,明确要求,不偏离主题、语言不空洞,以日常交流的自然语气表达即可。

掌握标准普通话,既是提升个人表达能力的关键,也是应对学业、职场需求的必要准备。邱畅老师带来的这场讲座,从学习痛点破解到应试技巧指导,覆盖了普通话提升的全流程,尤其适合想高效备考、突破测试瓶颈的同学。希望凭借专业指导与自身努力,大家都能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交流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