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实践
作者: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  时间:2016年05月30日  |  访问次数:

中文学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实践

一、文秘专业的开办情况

(一)上海大学高等技术学院2000级涉外秘书专业涉外企业调查组的结论与建议: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不但看到了涉外企业对秘书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对涉外企业秘书的未来人才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

1.针对当前外企秘书外语写作能力的欠缺,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多开一些外语听说、写作课程。这样学生跨出校门后才能在工作中熟练应用外语。外语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

2.在知识结构方面,一个合格的外企秘书,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英语沟通写作能力及秘书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

3.在教学安排方面,学校不但要安排好学生的课程学习,更应该设法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运用的机会;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弱项,也可以在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将来能够更好更快地融人社会。

(二)涉外秘书如何在人才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1.秘书专业人力培养面临的挑战仅仅掌握办公管理、会议管理和档案管理一般知识的秘书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有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年营业额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约有80%的企业总裁或总经理秘书早期所受的专业教育是中文、外语等专业,随着工作重心的变化,他(她)们明显缺乏从公司的战略高度整合商务管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在管理沟通技巧、压力管理、财务管理与操作、公共关系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缺陷。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秘书、特别是高层次的秘书一定要是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有正直的人格、较强的人际技能和一定的业务知识。这就对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打造和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我国秘书专业面临以下挑战:

(1)企业对秘书人才需求的多层面化

企业的发展对秘书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层面的,有辅助宏观战略层面的,如:董事会秘书、总裁助理、行政总监、办公室主任等;也有辅助战术层面、作具体事务的,如:各业务部门经理助理、综合部门的秘书、前台秘书等。辅助宏观战略层面的企业高级秘书或助理,应该十分了解秘书工作与企业战略的关系,知道如何有效地指导相关人员处理各种事务,协助企业领导完成上下级间的沟通;而辅助战术层面的秘书则要具备优秀商务人员的素质,有极强的执行能力,掌握企业辅助管理的各种技能。秘书在企业中所处的重要位置,使得秘书一方面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各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了解到来自第一线的信息反馈;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和管理层有着天时地利的接近优势,使得秘书具备了对公司整体战略部署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的机会。

(2)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质量要求逐步提高

随着我国向21世纪的迈进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秘书专业人才的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现代的秘书人才必须是通才。现代企业所要求的秘书人才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从事办公室业务的工作人员,他(她)更是一个企业战略的参谋和执行者,是企业内其他部门的总体沟通协调者,所以,现代的秘书人才必须通晓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写作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这种职业特别强调的是应用能力,即综合运用管理、经济、法律、心理、社会等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现代的秘书人才又必须是专才。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秘书人员的工作环境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就对秘书人才的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讲,秘书环境的变化包括:(1)办公技术创新:办公枝术创新转变了秘书职业的内容,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新的秘书工作形态相继产生,无纸化办公、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使企业更加强调秘书人员要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更高的工作技能。(2)全球竞争:由于全球化竞争的影响,企业不仅要寻求低廉的办公成本和人力成本,而且要吸引到其所需要的高智力、高技能取向的秘书人才,这样才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3)工作转变: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秘书工作不如传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那样琐碎单调。信息社会的企业将更看重秘书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弹性的工作时间与多样化的工作方式往往取代了以往整齐划一的秘书工作内容与行为规范。环境的这些变化对秘书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对秘书人才进行教育、培训、测评和甄选,如何合理地评价秘书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如何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薪酬和激励制度来提升秘书人才整体对企业槛体绩效的贡献水平等就成为现代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和教学改革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3)女性秘书人才的培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带来了管理形态的深刻变化,组织管理风格由过去控制型管理转变为协作关系型管理。协作关系型管理更强调团队配合和集体参与的重要性,由过去简单的下达指令和安排进度,转向建立共同的愿景和平等协作关系,而且更注重关心与信任、沟通与激励,而这些正是女性的强项。

最新调查表明,女性管理者似乎比男性更具备成功的潜质。和男性相比,女性的特长是:细致、耐心,长于表达和沟通,用于人际网络的构建中,表现为善解人意,富于亲和力;善于关注多项目标,能同时思考多种任务;善于洞察别人的潜台词和形体语言背后的东西;倾听能力强,喜欢多种解决方案。这些特征使女性管理者在协作关系型的组织环境中如鱼得水,八面玲珑,女性天生的生活艺术构成其独特的女性管理风格和管理艺术。这些也使女性在秘书职业竞争中显示出其得天独厚的天赋相适应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秘书专业教育己有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开办秘书本科的高校有100多所,开办秘书专科的高校有700多所。如此众多的高校秘书专业每一年为企业和社会输送着大批秘书专业人才,这其中女性秘书占了绝大多数。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和一些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相当一部分秘书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愿从事本专业,而且,许多秘书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这就造成了秘书队伍稳定性差,职业地位不高;同时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度和工作满意度都比较低。进人21世纪之后,各种类型的企业郡急需有一批用得好、留得住、具备现代化办公管理理论和技能的秘书人才队伍,这个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4)企业对秘书从业人员的评价体系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

随着我国秘书“职业化”进程的发展,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高校“科班出身”的秘书从业人员对战略实现的重要意义,但是他们从招聘的高校秘书专业毕业生中也发现了现在我国秘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如缺乏对秘书人员基本职业素养的教育、所学知识太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工作与环境的适应性较弱,不会进行基本的沟通与协调,缺乏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等等。

2.我国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我国多数秘书本科专业是放在中文、行政管理或档案等专业之下的。从上海大学在1984年首次招收秘书专业的学生以来,高等教育秘书专业已走过20多年的历史。在1998年的专业调整中,国家教委本科目录中取消了秘书及相关专业的设置,这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秘书专业向高层次的发展。而在另一方面,教育部加大了对高职层次秘书专业建设的鼓励与支持。但是,20多年来,我国高校在秘书专业的基础理论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方面发展比较滞后。虽然截止到2005年,全国已有800多所院校设有秘书专业,但是在拉近高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距离方面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目前我国院校秘书专业的一般情况来看,我国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复合型高级辅助管理人才

这主要以部分管理类(含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本科下设的秘书专业为代表,其课程体系设置偏重于管理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行政管理、跨文化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种类型的秘书人才比较受到企业的欢迎,但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常常遇到专业归口、人才层次以及专业师资等方面问题的困扰。管理专业的师资和学生普遍对秘书专业有歧视心理,认为秘书专业没有必要设置本科,秘书是技能型人才,不上档次。而秘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可与管理大类的专业基础课之间如何处理好比例和内容的关系这些问题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2)跨文化的秘书人才

这类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外企和合资企业的涉外秘书人才。主要以外语专业为基础,在课程体系上加套一些秘书专业课程,以培养涉外秘书为主,教授内容偏重于外语、国际文化风俗、国际礼仪等方面。这类院校的秘书出口较好,毕业时易受到外资企业的青睐,专业归口又比较明确。但是,随着近几年出国留学的风潮和大学毕业生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外语专业毕业的秘书职业发展后劲受到严峻挑战,由于知识面不够开阔,这些学生常常需要在岗学习管理、法学等专业的许多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3)传统的秀才型秘书人才

这类秘书专业以中文为其大的专业背景,课程设置仍以中文的写作学、语言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传授为主,人才培养模式有较深厚的人文基础。这种秘书专业培养的人才文化底蕴较深厚,语言能力强,适应范围广,但学生的知识构架比较单薄,视野不够开阔,动手能力和应用性也不够强。在企业用人甄选时有时不太适应企业的需求,而且,学生在工作中也常常受到专业视野的限制。

(4)应用性和操作型秘书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在一些高职文秘专业的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和实践,其课程体系设置偏向秘书各种操作能力的培养,对理论内容比较淡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普及教育,并为秘书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初、中级的秘书人才。但是,高职层次秘书人才的普及,也带来了秘书教育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即初级人才积压,高级人才匮乏,结构性的不平衡使得秘书专业建设长期在较低的水平徘徊。

由此可见,我国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还需进一步深人地探讨。

3.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

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是:

(1)工作实践性强。

秘书人员是企业的辅助管理人员,秘书理论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所研究的对象离不开秘书活动本身以及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包括上层建筑形态、社会制度、民族文化、市场机制等管理者难以控制的企业运行外部条件,也包括企业资源、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以及组织结构等企业运行内部条件,这些极不确定且极易发生变化的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决定了秘书工作运行在不确定性极强的环境中,不存在万能的模式,要求秘书人员在工作中依据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因势利导,才能正确发现及解决问题。它不属于纯理论性科学,秘书工作更是一门辅助管理艺术。

(2)课程涉及面广。

秘书学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它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众多学科,做好秘书工作离不开计算机、速记等方法和技术。其知识框架较为广博,较为宽厚,并极其容易受到其他学科发展带来的影响。另外,在秘书工作的内容上,现代企业秘书的工作范畴也相当广泛,除了办文、办会和办事,还包括参与企业的战略与规划、公共关系管理、时间管理、沟通协调以及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还有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组织发展等等方面所作的大量工作。

(3)知识系统性强。

在一个企业组织中,秘书工作常常与企业组织能否形成一种动态的、多方面的、持续发展的整体有着密切联系,它能够促进企业实现绩效的最大化,使企业的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高效的运行。秘书专业的课程设计和讲授内容需结合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等基础理论,从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角度研究了秘书学理论和秘书工作技能。 高校的秘书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认识到秘书专业的一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4.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突出重在提高学生能力的理念,从能力培养入手,以能力带动知识的高效率进步,并将这一教育理念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应注意专业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等方面的特点。在改革的体系构成上包括: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及整合、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

(1)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及整合

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秘书专业的教师,其角色表现为以下方面: (1)作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的角色。(2)作为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 (3)作为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4)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5)作为促进学生发展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6)作为课程民主管理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除此以外,秘书专业的教师还应是学生秘书职业生涯的引导者、工作实践的咨询者、应用技术的训练者和职业能力的模仿榜样。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关键的人力资源,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并给予秘书专业教师充分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使他们专业发展目标明确,专业实践资源和机会增多,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很好地互动起来。并使专业教师真正关注不同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另外,秘书专业教师之间的背景、专业方向、研究深度方面应该努力形成充分的互补性。

(2)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的。我院在秘书专业的课程改革方面,根据涉外秘书专业本科教育和商务秘书高职教育的不同培养目标定位,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我院在秘书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突出了特色课程和自主选择课程两部分: 我院在秘书专业重点课程(包括秘书学、应用写作、档案学、文书学、秘书礼仪等)之外,重点突出了特色课程的设置:如开设领导科学、管理沟通、管理伦理、人力资源管理、秘书法律实务、秘书经济实务等一都分与人才培养特色相匹配的特色课程。 除了主干课程外,根据专业定位,我们还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板块供学生选择:(1)为适应政府行政秘书的需要,设置了社会心理学、国家公务员管理、现代行政学等课程;(2)为适应企事业单位办公管理的需要,设置了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企业管理、领导科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课程。(3)为适应涉外秘书工作的需要,设置了涉外秘书口语、报刊选读、英美文化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板块进行学习。

(3)教学方法创新

秘书学是应用性学科,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大多数会在企业从事实际的办公管理工作,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注重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职业感和责任心的培养。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帮助、引导和促进秘书专业的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体验式”学习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建立的水上训练学校。近几年体验式学习从国外引进并在国内逐渐兴起成为一种应用较多的培训模式。国内教育系统正从中获取启发在做这方面的改革实验。“体验式”学习,就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体验式”教学法可以概括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通过反省、分享、总结等途径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常见的“体验式”学习由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五个环节如下: 体验:此乃过程的开端。参加者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分享:有了体验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 交流: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循环的关键部分则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 整合:按逻辑的程序,下一步是要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 应用:最后一步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因此参加者可以不断进步。 近三年,我院秘书专业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开始尝试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以免使其远离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像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似的进行探索,而不是提前将准备好的答案教给学生。 体验式教学法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三制”:教师在全过程中的时间分配教、学、研大体上各占三分之一;教学研究内容中知识、问题、方法各占三分之一;具体教学方法中问题解决式(案例)教学、小组式教学、实操式(体验)教学并重。我系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尝试推广体验式教学法,并逐步摸索了一些经验。

(2)加强秘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案例教学

管理案例教学是管理教育的有效手段,它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候内学到第一手的、企业方方面面的实战管理经验。目前,这种方法已为世界各地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所广泛使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它对于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秘书专业作为培养辅助管理人才的专业同样需要大量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角,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导演。其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同样不可忽视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采用秘书工作的案例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在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选择具有目的性、启发性、实践性和生动性的高质量的案例,备好课。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当好导演,包括解释案例、把握方向、引导讨论、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若某些学生对某些问题特别感兴趣,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材料,让这些学生继续探讨。为了让学生全力参与,积极参加讨论,教师还可施加一些压力。另外,教师要尽可能给一个参考答案和分析类似问题的框架,供学生今后工作时参考。最后,课后要评定学生表现及教学情况。一方面总结在本次教学中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哪些方面做得好,以便指导下次的教学;另一方面评定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情况,让参与不够的学生下次更多地参与。

(3)建立秘书教学与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建立一定数量、稳定的秘书专业实践基地,是秘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参与到企业办公管理实践中去,并从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获得秘书专业的一些横向科研项目。这样做可以为我们专业的学生,甚至老师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既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多参与企业办公管理工作,能够让学生了解秘书工作的基本过程,切身体会秘书活动的内涵;能够让学生了解秘书活动的一般模式、体制、机制、目标、职能、制度、方法、操作和反馈等,使学生对秘书工作的具体过程有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当解说员的角色,对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细致的介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求学生形成最终的书面工作方案,为其独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4、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制度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制度。高校教育中考试方式体现了培养目标,本质上讲考试是对学生素质提升状况的一种检验,考核方式是否有效合理取决于考核的目标,即期望从考核中了解哪些信息。一直以来高校秘书专业学生的传统考核方式部是以闭卷笔试为主,题型也主要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这种考试方式考察的素质指标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而不能有效考察其对知识的信息分析、信息使用、创新、思考等能力,而对这些能力的要求恰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因此,秘书专业越来越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考核形式对传统的静态、单向的书面闭卷考试方式提出了挑战。秘书专业的技术性较强、是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因此,人才评价标准应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深度和实际应用能力。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方向包括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和计分标准等诸多方面。考核的内容应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理解性、分析性、综合应用性内容,可采取多元化的考试方法,每门课程根据其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水平要求和教学对象不同,可分别采取闭卷、开卷、口试、笔试、论文、实验、设计、现场测试、操作、上机等考试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秘书专业的人才考核方法还应与社会对秘书专业人才的一般评价、考核的方法相衔接。例如:劳动部秘书职业鉴定对秘书能力的考核就强调秘书对每一项工作的内容把握的四个层面:即有什么、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突出各项工作的核心能力要求,要求对秘书素质和技能的测量和考核要做到工作程序和步骤分解细致,可度量、可检查。在秘书考试标准和题库的设计上突出五大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即考核标准要反映秘书职业活动的整体水平,同时考虑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差异,所谓秘书职业的整体水平是指全国秘书职业的平均先进水平,同时考虑秘书职业的发展趋势。 (2)规范性原则 秘书专业的考核标准和题库设计在内容和结构、方法上应符合职业规范。 (3)等级性原则 即按秘书的责任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从业时间划分出不同的职业等级。 (4)适用性原则 职业考核标准和试题要符合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和企业进行秘书人才甄选和管理需求,并全面反映秘书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的要 (5)可操作性原则 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力求具体化,要做到可度量、可培训、可检验、可考核。 这五大原则在高校秘书专业的评价、考核改革中也应很好地加以吸收和借鉴。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并能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跨国公司等机构承担高级文秘、助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人才。该专业基础阶段开设的主要课程与“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基本相同。高级阶段开设的方向性特色课程群包含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秘书学基础、秘书写作、涉外文秘考证、涉外文秘英语、速记、办公自动化、经济学原理等。该专业方向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现代涉外文秘素质和技能,并鼓励学生获得国家劳动保障部涉外文秘(三级)证书。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必修课(137)

选修课(43)

(168)

课程

教学(156)

通识教

育平台(39)

公共必修课模块(31):

思想政治理论课(16)

计算机基础(5)

大学体育(8)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

军事理论(1)

公共选修课模块(8):

特色课程模块(2)

艺术课程模块(2)

自然科学模块(2)

人文社科模块(2)

二外教育模块(2)

外语教

学平台

(50)

外语技能必修课模块(42):

专业外语必修课模块(8):

专业教

学平台

(67)

专业必修课模块(44):

专业选修课模块(23):

实践

教学

(24)

实践教

学平台

(24)

必修实践模块(12):

始业教育/军事训练(2)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4)

毕业实习(6)


(12)


自主实践模块(12):

主要开展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训、专业调查、专题调查、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教育见习、学生社会服务、校级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

四、教学方法改革

五、加强实践教学:

1.第二课堂技能训练与考核

2.与外企业公司等对接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