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其实践
作者: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  时间:2016年05月20日  |  访问次数: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其实践

一、调查研究

开办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大学有几个层次:综合性名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外语外贸类大学。当然还有海外大学开办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外语外贸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让办出特色。培养的语文师资有何特点?

学校的定位是:教师教育专业要坚持“面向基础教育、了解基础教育、熟悉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宗旨,以着力提高师范生从教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学校各类人才的培养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外语类院校的外语特色和外语优势。

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各项教学、课程要素等的有机组合。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分类是前提,观念是先导,培养目标是导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是关键,教学方法是突破口,教学条件和制度是保障。

二、社会的需求,即人才的出口

1.基本面向基层的中小学教育。面向基础教育,基层教育,中小学教育;2.文秘、新闻、出版文化部门;3.部分考取研究生。

三、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现在师范教育已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成立教师教育学院与教师研究院(北师大、华东师大、浙师大);教育模块改革(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教育,诸多学校);实习顶岗支教(河北师大、忻州师范学院)。这些学校有特点,层次高。有些学不来。诸如引领中国教育、教师教育学院独立实体、顶岗支教、大型教师网络平台:未来教室空间站。

定位:着力提高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基本理念是如何提高?

一是复合型:汉语言文学本体理论知识与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复合;汉语言文学本体理论知识与语文教学实践的复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衔接的复合;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的复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复合。

二是应用型:目前谈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都对它的应用性提出质疑。一种声音来自学科内部,学科内部很多人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基础性学科,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传承汉语言文学、文字的重任,它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建构,是一种熏陶,是一种素养,不应该过分地强调它的现实功利性。另一种质疑的声音来自社会,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中文系无论是培养的人才还是科研状况,都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基础学科无用之用,这两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质疑反映了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传统中文学科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需要澄清的两方面问题,需要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加以辨析。应用性体现为:1.突破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定位,向社会提供各种规格各种层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基本体现。目前社会提出了多规格多类型中文学科人才需求,社会需要更多的是以中文专业为基础,兼具其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们的涉外文秘、涉外文化管理等有启发。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体现在“为地方社会服务”,而不是直接的“为地方经济服务”。事实上面向基础教育提供中小学师资,就是最大的应用。拿到“教师资格证书”。

国际化:懂外语、具有国际视野,通过英语四级,最好是六级。

建构一种以提高师范生从教能力为核心,第一课堂重在培养专业能力、第二课堂重在强化基本技能、第三课堂重在培训体验入职的实战能力的立体化的语文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培养一种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高人文素质、较高专业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学语文师资。毕业生应该成为乐教、懂教、会教、善教的优秀教师,他们必须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具备过硬的教学技能。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能力上,大学主要是培养他们组织、设计课程的能力,开展反思探究教学的能力,从事双语教育的能力,整合教育技术的能力,了解、熟悉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与管理的现状。

①乐教,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②懂教,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状况。③会教,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技能,具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普通话和板书达标,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较好地掌握开展班级活动的技能。④善教,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后续发展潜力。

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2500学时 180学分 44

师范类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分配


必修课(139)

选修课(41)

(170)

课程

教学

(156)

通识教

育平台(39)

公共必修课模块(31):

思想政治理论课(16)

计算机基础(5)

大学体育(8)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

军事理论(1)

公共选修课模块(8):

特色课程模块(2)

艺术课程模块(2)

自然科学模块(2)

人文社科模块(2)

二外教育模块(2)

外语教

学平台(42)

外语技能必修课模块(42):

专业教

学平台

(75)

教师技能课程模块(16):

专业选修课模块(23):

专业必修课模块(36):

实践

教学

(24)

实践教

学平台(24)

必修实践模块(14):

始业教育/军事训练(2)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4)

教育实习(8)


(10)


自主实践模块(10):

主要开展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训、专业调查、专题调查、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教育见习、学生社会服务、校级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

16学时1学分;每学期不能超过30学分,最好25学分;注意先修后修顺序;对专业课程需要调整,命名规范,课程设置要规范。不能因人设课。

五、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强化解读中西方经典文学名著的能力;2.经典文本的接受史。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接受史。3.启发式、研讨室、讨论式等等。3.学术前沿的东西。4. 中外文学与文化比较案例教学、跨语言文化交际案例教学。

六、成立第二课堂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实施师范生职业技能达标测试制度。强化与中学实习基地的对接。人文学院没有实验室或实验中心。成立第二课堂教师基本技能培训平台或中心,对在校学生开展系统化、常规化、专业化的职业技能训练,有利于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师终身培训教学体系。主要包括:1.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技能);2.教师说课评课技能;3.教师口语表达技能;阅读与写作技能;教师才艺技能;教师礼仪技能等等。五项技能或多能并举,一专多能。或中文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达标,四个专业共同的选几块,侧重专业的选两项。体现学分,设置教学计划,达标通过,否则不能毕业。学生教师共同参与。有利于素质培养,有利于能力提高,有利于就业,有利于品牌塑造。双导师制。

七、积极实施学分制

八、强化自主学习

高度重视课外教学在巩固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制定课外教学学分管理实施办法,明确活动内容、考核方式和学分,将课外教学学分纳入学分体系。充分发挥课外教学的延伸功能,使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体化,育人机制的全面化、系统化。

九、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努力把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堂测验、作业、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实验等考核方式与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本专业也可设计两套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教学方案

依托学科:古代文学、语言文字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文艺学等。基地:中外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海外汉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