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新闻中心    |  时间:2012年03月16日  |  访问次数:

一、项目名称: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项目意义:

国际化、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最主要特点,也将成为本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趋势对我们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于人文学科的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兴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来说,在这种趋势面前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超前的意识来主动应对,从培养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国际趋势所需要的人才的高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或调整人才培养的措施,创造人才培养的条件,特别是给学生提供更合适的锻炼机会和平台,并且给以得力的指导。真正培养出适合国际化、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的汉语人才。

三、现状分析

从近年来大学生培养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所下降,特别是书面语言素质下降更为明显。其具体表现:

1.学生语言学习兴趣偏低。中学阶段由于受 “淡化语言教学”的影响,不重视语言教学,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偏低,直接影响了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理解水平明显降低。事实和数据可以说明:2005年6月,复旦大学的中国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比赛中败给了外国留学生。2006年参加广东高考的1万考生在文言翻译上得零分,10万考生在造句上得零分。2005年6月译文出版社举办的“首届英译汉大赛”中,拔得头筹的亦是国外的参赛者。我们所作的一项语义理解情况的调查显示,从小学毕业到初中生、高中生对多义的词语理解率分别为:22.40、25.13、32.62;对多义句的理解率分别为:22.87、26.73、29.87。从小学到高中,词语理解水平只提高10.22%,句子理解能力仅提高7.00%(周明强《母语教育系统观刍议》,《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这种“淡化”情绪带到大学,其直接影响表现为大部分学生重文学轻语言,喜文学厌语言,以致影响了语言课的学习。从很多大专院校的每届中文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看,选择语言类选题的一般不会超过10%。这种现象如果不能扭转,必然会转嫁给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形成恶性循环。

2.语言训练不能落到实处。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便利,也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上查找资料方便,可以说所有资料应有尽有。但也给中小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是网上资料的方便获取削减了学生的创造性,容易助长学生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二是教师无法正确评价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互联网所进行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http://www.sojump.com/jq/102669.aspx#)显示,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47%的学生作文不能独立完成,要依赖资料或网络才能完成;作文能当堂完成的学生仅占10.6%,大部分要在课后完成。语文老师中也有基本功不硬的,44.7%的教师作文教学没有计划,没有具体的指导,基本上是随课文的文体随意出题;21.6%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会讲评学生的作文,18.5%的教师只是偶尔简单地讲评一下、或偶尔在班上读一下学生的优秀作文。只有24.2%的语文老师能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75.8%只作简单的批改(如写个日期完事)。可见,多数中学语文教师不重视语言教学。因此,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如不采取措施,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语文基本功就会得不到保证,语文能力就无法提高。如果在大学阶段不采取措施,只是一味地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不仅目前所培养的学生水平无法提高,更会对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如何在大学阶段变知识教育为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本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3.重外语轻汉语形成强烈反差。在国际化背景下,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重视外语的学习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无可厚非。然而,容易走向极端,重英语轻汉语的现象到处都存在着,各级各类的学校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倾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前面所述中国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比赛中败给了外国留学生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在今天国际化的“汉语热”的兴起,已经向我们昭示:汉语学习跟外语学习起码应该是同样重视的。无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都应该重视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必须把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与国际接轨的创造能力。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必须改革汉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环境下的复合型汉语人才的培养途径。

四、具体改革内容和改革目标

我们准备分四个模块的实践活动来展开教育改革,成立四个语言实践活动专题小组,每个小组由2-3位教师牵头具体负责,各小组分别制定计划、落实职责,定期展开活动、定期检查,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真正实现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两结合”。

1.中国文学与语言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简称“中国文学组”)

中国文学(包括古代、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两个专业最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耗时最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为辅,再加以一个学期写1-2篇作业。这种方式无法保证学生真正认真地去阅读作品,认真地去品评作品的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机械式的记忆知识的学习。本实践活动小组主要通过文学社团的活动,让文学社团集研修、服务、教育功能于一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并通过活动积极开展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批评活动和群众性文学活动,服务和培养会员,推动校园文学的发展;加强与浙江籍作家、评论家等的交流互动,以提高学生阅读、创作的积极性的活动。通过“读百本书、写百篇文、开十场讲座、办一个刊物、建一个文学社”等具体活动,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条件。中国文学的历史实践证明,许多文学大家以及文学人才(如鲁迅、茅盾、曹禺等)在校时都是或积极参加文学社团活动,或开始文学创作,或热爱文学创作。在大学时代给学生创造文学活动的机会,无疑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2.语言审美与语言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简称“语言审美组”)

审美鉴赏是大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语言美的鉴赏是中文大学生的基本能力。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专业都要开设美学课程,以往的教学基本上也是教师以讲授一些美学知识为主,很少有真正的审美实践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从中文专业的特点出发,开展语言审美能力的培养的实践活动。第一,注重涵咏与朗诵,注重讨论与练习。语言的美感,必须在大量的阅读与鉴赏的基础上获取;美感的语言,只能在大量的写作与修改中产生。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践性,用大量的美文来吸引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其语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去尝试文学创作。第二,举行诗歌朗诵活动、诗歌创作评奖活动,以活动激兴趣,以活动促实践,以活动验成效。通过课外开展精心准备的系列活动,进一步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与深化,检验与巩固。第三,配合文学社团、诗歌小组等学生兴趣团体,精心办出一些刊物,刊登学生习作,并积极推出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背二百首诗、 写五十首诗、办五场诗歌朗诵竞赛、组一个诗社、办一个诗刊”的具体活动,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真正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审美能力。

3.企业文化与语言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简称“企业文化组”)

] 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经济。浙江的地方经济的特点是乡镇企业发展活跃,态势良好,企业进一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企业形象塑造、对内对外文化宣传等重要方面。形象塑造不仅要求思想观念、精神气质的形成,更为重要还在于创造出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符号来承载和表现每个企业独特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这种文化符号常常表现为企业产品命名、广告宣传、标语口号形式,用精当、凝练的语言承载企业精神。对内对外文化宣传则要求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内部员工展示凝聚力,向外部世界展示企业发展成就。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作为思想观念的表达工具是企业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语言教育应该成为高校中文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培养出胜任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向高校教育提出的一个具体实践目标。通过“结对五十个企业、采访二十个企业家、宣传十个优秀企业、建一个研究会、办一个刊物”等具体活动,在企业与学生间架起桥梁,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我们面向企业文化的实践活动,不仅在今天是一种培养人才、提高能力的手段,也能为日后向企业输送合格的、适合企业需要的文科人才。

4.报刊编辑与语言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简称“报刊编辑组”)

报刊编辑人才是现代社会广泛需要的人才。除了正式公开出版的报刊,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报刊、数量众多的网络媒体等,都需要相关的报刊编辑人才。因此,我们的报刊编辑与语言实践能力培养,将借助学校月刊社、小学生世界报、江南书社等平台开展具体的活动。

相较于编校专业的学生,中文专业的学生具有更高的语言综合素养,如果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报刊编辑能力的培养,无疑对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都很有帮助。另外,从广义上说,开放式教学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学习可以采用多种教和学的渠道在实践中进行。“报刊编辑与语言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参与一个完整的编辑流程、负责一个专栏板块、举办四次基本功竞赛、负责一个网站的维护”等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报刊编辑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学会网站的组建、编辑、维护等基本功。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改变目前本专业的教学现状,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特点,按照我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认为,必须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两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组织,进一步凸现特色教学,特别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汉语言文学及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因而,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突破传统的大学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教科书内容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育模式。做到以知识传授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能力提高为归宿。语言类的课程(如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语法修辞、语用学等)的教学都必须精心选择相关知识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讲授激活学生的兴趣点与知识创生点,使学生主动地摄取相关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类的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必须注重培养通过语言学习感悟中国文学中散文艺术美的能力,综合评鉴中国文学中韵文艺术感染力的能力等;通过语言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汉语言的严谨、周密、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等特点。

2.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共性是动手实践的能力,没有实践活动保障的复合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中文专业(包括对外汉语)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必须在语言、文学、文化上做足文章。中文系学生肩负着传递中国文学精华、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重任,在今天更担负着让汉语走向世界的重任。要让语言、文学、文化走出大学的课堂,成为社会所迫切需要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们的教育改革必须以实践活动为轴心来展开,通过实践活动使改革内容落到实处,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六、实施方法和计划

1.精选教材内容,形成教学板块组合的最优化。主要是:

(1)各组按照本组的计划、方案的要求,精心选择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优秀成果,特别是注意语言优美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借以提高学生在语言技巧、写作技巧方面的理论素养,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

(2)各组侧重不同,但以体现语言的功能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中国文学组”突出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特点;“语言审美组”突出语言美的表现力;“企业文化组”突出语言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报刊编辑组”突出语言运用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2.精心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多媒体声像并茂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比如优秀的影视录像、电视主持录像、诗歌朗诵录音、精彩的演讲、辩论影像等等。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讲授、讨论、练习等充分结合,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课内的诗歌语言的鉴赏与涵咏,必须调动学生积极参加讨论,鼓励他们踊跃发言。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突破教室、校园的围墙,开展语言训练的大课堂。精心组织诗歌朗诵会、诗歌评奖活动。积极发动学生参加“游杭州,写杭州”活动,要求学生课外去探寻杭州的风景名胜,并用生花妙语形诸笔端。与当地企业建立联系,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活动。通过广告语策划、标语口号设计,通过新闻宣传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5.组织公开的成果展示活动,如通过诗歌朗诵、作品结集、诗社发刊等形式积极扩大影响,宣传教学成果。

6.在语言教学过程有意突出和强调语言研究的应用性内容,如通过引入企业广告宣传、形象塑造的成功案例,利用相关理论(如语用学、广告语言学),展示语言宣传的力量,分析语言使用与语言效果的关系,分析符号设计和表达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又如在向学生讲授报刊编辑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编报刊,同时提供给学生在浙江教育学院主办的公开出版的报刊《教学月刊》《作文新天地》和《小学生世界》实践的机会。

7.各组专业教师设计相关选题,指导开展课堂讨论和课下兴趣小组活动。教师要切实发挥指导作用,定时辅导、定期检查、定段交流,以促进改革方案的实施。

8.充分利用互联网,调动信息资源,实现教与学信息的网络互动。

总之,要做到教材精选,教法优化,教师主导,学生主打,成果显著。

七、具体活动

具体实践成效可通过以下活动体现:

1.指导学生开展文学社团工作,如“西湖诗会”、“‘咏杭州’诗歌鉴赏会”等。

2.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大赛、诗歌朗诵竞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先在班内举行,再筛选种子选手,参加到院系举办的大型竞赛。

3.开展优秀作品的评选活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汇编学生作品集。

4.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教学月刊•中学版》和《作文新天地》部分栏目的选题、策划、编辑、校对等工作(部分对报刊编辑兴趣较高的学生)

5.开展“我与企业结对子”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和企业结对,帮助企业策划文案、广告、产品宣传书、产品说明书等等。

6.鼓励学生进行语言形式美方面的学术研究,必要时进行学术讨论,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通过以上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品味。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收获、有提高;让少数优秀学生有表现的机会,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并期借此实践活动能够发现和培养一些尖子学生。

八、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目标明确。本项目在我校“改制转型、特色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以培养复合型涉外应用人才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在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的汉语应用实践能力,探索在新形势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把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基地等的建设上。

做法可行。本项目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步培养、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和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讲授模式,提倡主题研讨,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师生双向互动。课外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监督、有成果汇报的方式开展实践小组的活动。充分借助本系汉语言文字学重点学科、创新团队、汉语与文化研究所的力量以及年轻有为的博士的积极性开展活动,借助学校月刊社、小学生世界报、江南书社等单位以及企业商会的平台开展活动,使件件事情、次次活动都落到实处。

讲求实效。加强开放性教学实践,开展一系列的文化调研活动,组织学生观摩大型会议,完成“会议纪要”、“会议记录”等的写作,组织全校性、学院性的演讲、辩论、征文比赛,并对学生撰写的相关文案进行评比奖励和巡展。加强学生在媒体的影响力,该项目逐步加强与省市广播电台、浙江报业集团、中国青年报社等的联系,在相关单位设立学生实践基地,与《名作欣赏》、《语文知识》、《教学月刊》、《咬文嚼字》等建立密切联系,为学生创作、发表文章创造有利条件。每个小组都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落实具体教师负责,定期检查,对取得的成绩给予适当奖励,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服务社会。高校作为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者和文化建设的研究者具有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双重责任。本课题的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的能力,而且能通过活动为社会服务。如“中国文学组”可以利用文学创作宣传本地区的先进单位、先进人物;“语言审美组”可以利用诗歌鉴赏整理本地区的诗歌成果;“企业文化组”可以直接与本地企业、传媒公司等的联系,发挥学生在广告文案、企业策划等方面的创造力,通过一系列创意和规划,为地方经济服务;“报刊编辑组”可以直接为本地的企业编辑报刊,提升企业形象。

九、教学改革基础

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已经具备。我院自1994年开始挂靠浙江师范大学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本科生,已经招收11年本科生,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通过10多年本科普通生教育,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中文本科普通生的教学经验。

课程教学改革的氛围已经形成。随着教学改革的步步深入,本专业的各项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都相继开展,主干课程已分别通过学院的建设,进入学校的建设平台。如《现代汉语》已为校级精品课程,《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语言学概论》等专业课程已通过院级课程建设,正在积极筹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良好的科研队伍作为后盾。本项目组以汉语言文字学(省高校A类重点学科)学科组及创新团队主要成员为主,并吸纳了古代文学、文艺学的青年博士教师。课题组有10人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博士8人(其中博士后2人)、硕士2人。团队的实力雄厚,能保证教改活动的顺利开展。课题组主持人参与过多项国家科研课题,主持过多项省级社科课题,并有丰富的高教、中教的教学经验,能使团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积极的改革精神作为支撑。本课题组成员教学态度严谨,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锐意改革的热情,有勇创汉语人才培养新途径的精神,这一切对推动相应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试验有着巨大的动力。加之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也对专业教师提出了不断充实自己,调整发展方向,适应特色实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应对能力等新要求。

九、具备的条件

学校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我校有长期以来开展继续教育的历史,培养了大量的中小学的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中小学骨干教师,与全省各地的中小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自1994年开始挂靠浙江师范大学招收本科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本科生也有7届毕业生,积累了丰富的中文本科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资源能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或平台。目前,我校的改制已经成功,转型也在逐步启动。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本教改课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学校和学院重视是重要保障。学校的转制成功,为学校的发展拉开了新的发展的序幕,学校的发展规划展示了学校明媚的前景,从2010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学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目前,教师们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力量保障。学院对课题能给课题的开展以有力的指导和监督,能保障课题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