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十几颗年轻的心奔赴泰国,在格乐大学的校园里,他们收获了知识、友谊和一段难忘的异国记忆。今日,当我们翻开每一位同学沉甸甸的心得体会,无数闪光瞬间扑面而来……



文化的碰撞
从萧山国际机场到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2800多公里的航程,不仅是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文化之旅的开启。
林雨梦:虽然我们语言并不相通,但通过对方的手势、神态,同样可以体会到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就像梁夏妙老师在第一天的安全与文化礼仪培训中教授的那样——泰语“你好”需要配上双手合十的姿势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尊重、不可触摸他人头部、女士与男士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述等等,这些礼仪规范都是泰国人文化认知的体现。
林奕伶:我们有幸参与了泰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守夏节,与格乐大学的师生一同前往当地寺庙,体验了一场庄严而宁静的守夏仪式。僧侣的诵经声仿佛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入一个神圣而平和的世界。我们跟随人群缓缓绕行寺庙,心中充满新奇和感动。这一仪式让我们理解到泰国人民对信仰的虔诚与对心灵的守护。








美食与美景
体验泰国独特文化氛围的同时,大家还欣赏了优美的风景、品尝了当地的美食。
王靖然:与朋友们乘船穿行在当地的水上集市,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另一种体会。小舟在河道间缓缓前行,两岸是层叠的摊位与飘散的香气。水岸两旁的房屋、桨击水面的声响、游客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独属于湄南河畔的乐曲。阳光下,水面闪着碎金,水门寺大佛在水中显得更加壮观。
林润:在泰国的十二天,我几乎每天都在“解锁”新美食:早上在酒店门口买的“泰式早餐”,是用香蕉叶包着的糯米鸡,咬一口有鸡肉的香和糯米的软;中午吃的“青木瓜沙拉”,是阿姨当场用杵臼捣出来的,加了鱼露和花生,脆生生的;晚上去夜市,必买的是“烤鱿鱼”,刷上泰式辣酱,再挤点柠檬汁,连骨头都想嚼碎了吃掉。
张嘉仪:第一次吃打抛饭时,罗勒的香气裹着肉末在嘴里散开,空心菜刚好中和油腻,和在国内常吃到的炒饭全然不同。冬阴功的香茅草等材料的味道极为刺激,但泰国菜的酸辣不是任性的调味,是热带气候的智慧——雨季潮湿,用辣椒驱寒;旱季炎热,用柠檬、青芒果开胃。饮食从来都是地域文化最直白的表达,筷子与勺子的碰撞,比话语更能传递心意。
张韬倩:当湄南河上的渡轮推开金波,我们立于船头,两岸佛寺的金顶与摩天楼的玻璃幕墙在夕阳余晖里奇妙交融。立于大皇宫与玉佛寺的恢弘殿堂之间,金色佛塔在日光下灼灼其华,雕梁画栋间流动着虔诚的信仰之河;而大城府玛哈泰寺那被菩提树根温柔环抱的沉静佛首,则让时间在斑驳石像上显露出慈悲的永恒刻痕。









难忘的经历
这段异国之旅中,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些难忘的瞬间。
樊凯达:泰国学生的汉语发音习惯很难纠正,这是我教学的一个难题。在杨老师的启发下,我开始用英语和一些零散的泰语去完成成人班的基础拼音课程。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我与台下学生们的心在愈发靠近,正如金主任对我说的——“很多时候中文的学习,需要老师走55步,学生走45步。”当天夜晚备课结束后,我忽然兴起,簌簌地翻到《发展汉语》的扉页,用签字笔在扉页上郑重其事地写了五个字:“教学相长也。”
叶芷馨:在街角接受泰国农业大学中文系学生的采访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经历。她们用熟练的中文邀请我们参与简短采访,我们聊到了她们学习汉语的体验,同时也分享了我们在这十几天短暂的交流中对泰国文化的观察,以及我们所认为的中泰两国人民的异同之处。意外的交流经历让她意识到,虽然语言不同,但大家在表达情感、追寻意义、寄托美好上的诉求是共通的。
戚雨轩: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和我的朋友在景区乘坐了这里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突突车,我们四个人吹着风行驶在曼谷的街头,手机里放着《海阔天空》,大家一起聊天谈笑,又惬意又自由。后面一辆摩托车上的女生跟我们打招呼,她迎着风、带着笑意问“Where are you from?”,我们大声地回应道“China”,那一刻我突然特别特别想哭,这是语言的交流,更是心与心的碰撞,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度,却同样地感受着彼此的喜悦与善意。
李敏:让我难忘的是与伙伴们一起相处的时光。我们在大雨滂沱的街道上觅食,空荡的街道上回荡着我们的笑声;我们在赤道直射的高温下一拍即合,化身蘑菇,躲藏在各自的伞下,一同奔向心心念念的“马杀鸡”;我们在台风到来前拍照,感叹天空的美丽,一阵风吹过,头发划过耳畔带来的微微的痒意,那一刻的我突然觉得生活是一个动词……







成长与收获
小学期的旅程落下了帷幕,每段成员都在这段经历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与蜕变。
姜雨邑:这次旅程,我收获的远不止课堂笔记。我还学会了用更开放的心态面对差异,泰语课上的“不标准”没关系,文化体验中的“不懂”也不可怕,重要的是愿意尝试和倾听。我也更勇敢了,从不敢开口说英语到能和泰国同学讨论问题;从担心文化差异到懂得用微笑化解陌生。
刘梦圆:这段交流经历给了我太多“突破自我”的机会。比如泰国人的“慢生活”态度,让我学会在忙碌的学习中静下心来享受过程;与不同国家同学的交流,让我明白“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才是跨文化相处的关键。现在的我,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而是更愿意去接纳、去探索未知。
潘品煊:此次泰国之行,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认知与文化素养,还锻炼了我的独立能力与思维方式。它让我明白,国际化视野不仅是走出去,更是在接触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将所学所悟转化为自身的素养与能力。
侯嘉霖:这次“荷桂”国际化小学期,不仅让我在异国他乡收获了独特的文化体验,更开启了我勇敢探索世界文化的第一步。它丰富了我的国际视野,深化了我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也坚定了我投身国际中文教育、架起理解与友谊桥梁的信念。




我们的声音
在这短短八周的海外教学过程中,每位同学用自己的心声发出了对跨文化教学的理解。
信仰之下,是更大的自由与包容。
——姚朱虹
文化从不是孤立生长,而是在交流中不断丰富。
——张嘉仪
不同的文化之间,从来不是相互隔阂的,而是可以彼此欣赏、彼此温暖的。
——林润
我渴望自己的课堂不仅是文化的展示台,更是思想的交汇地,让语言在课堂上真正成为理解的桥梁。
——叶芷馨
文化教学并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双向的滋养。
——邱楚玲
语言教会我沟通,文化教会我理解,真诚教会我交流。
——侯嘉霖
文化交流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情感的连接。
——潘品煊
跨文化交流是让不同背景的人,在某个片刻共同建立起一种新的、临时的“默契”。
——李敏
这不是一次性的“相遇”,而是像蜡烛的光亮,会在传播中不断被点燃。
——王靖然
感悟与总结
感谢学院与格乐大学各位老师的付出,让这段交流充满了成长的养分。这段经历于每位同学而言,不止是一次跨国的文化探访,更如一颗种子,在未来的岁月里,将催生出更多文化传播的热忱、国际视野的深耕以及责任担当的践行。未来的他们会在各自的领域里,以更开放的姿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收获,在人生长卷上烙下深刻且温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