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中马国际交流项目是在北大赋能下由文旅学院发起,并与马中文旅促进会和马来西亚精英大学共同定制的国际交流项目,聚焦“丝路文化”和“世遗文化”两大主题。参与学生由我校专业教师带队赴吉隆坡、马六甲、金马仑等三地进行实地考察,共同助力国际研学实践转化为专业学习成果。接下来,让我们跟随2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谭亦哲同学的视角,走进这场中马青年的对话,倾听她在探索古老丝绸之路和欣赏世界文化遗产中取得的收获和感悟。
出发前的“挣扎”
参加2025年中马国际交流项目之前我有很多顾虑,文化冲击、语言不通、陌生的伙伴......每一个单拎出来仿佛都能构成不小的挑战。万一“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异国他乡的!想想就打退堂鼓。
在担忧的同时,对南洋文化的好奇也驱使着我去探索。指尖划过乖巧排列的文字:“琥珀色的热带产的榴槤糕;拖着大红繐子的佛珠,鹅黄的香袋;乌银小十字架;宝塔顶的大凉帽;然而在这灯与人与货之外,有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这段状物出自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勾勒得极其细腻,建构起我对南洋的庞大幻想。
纸上得来,终究雾里看花,不甚了了。利弊的天平在我心中疯狂摇摆。俗话说:遇事不决,可问导师。我拿不定主意,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诉诸宫清清导师,她非常鼓励我去试试,去看看。事实证明不虚此行,我不仅睡得香,吃得欢,还交到了新朋友。我很感谢宫清清导师,当时我也许只是需要她给我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天平就此倾向了“冒险”端。

旅途中的“触动”
季风不识字,飞页合上书:神秘的薄纱被揭开,一股潮湿的热浪扑面,耳边响起的不再只是中国话,一切逐渐变得具体和清晰......
你绝对无法做到心情平静地站在热带雨林面前。雨过天晴后,一望无垠的雨林像块泡得发潮的绿丝绒。这里的树像是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根上,有的沉,有的缠,有的盼着透气,有的想着攀高。板状根是最沉的,宽宽扁扁地从树干基部铺展开。支柱根就活泛些,从高高的枝桠上垂下来,等挨到了地,便一头扎进泥里,慢慢变得粗粝、发黑,成了撑着树冠的骨节,像无数只手从半空伸下来。铺展了整个红砖路面的浓荫提醒我抬头,望着茂密舒展的巨大树冠,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这些热带生灵藏着多少岁月的潮气与日光?
如果有机会,请一定要去逛逛鸡场街的宗庙祠堂。檐角压着剪陶,青灰瓦当边,碎瓷拼的麒麟半藏半露。釉色早被香火熏得发暗,唯有眼珠那点白瓷剩些冷光。这些守着祠堂的老魂,静静看了几十年祭祖的烛火——烛火灭了又燃,供桌上的糕点换了几轮,连廊下的石板都被踩得发亮,只有这剪陶麒麟,依旧僵着前蹄的模样。双重屋檐上的瓷雕们诉说着着一段段传说故事。瓷片接缝里积的灰,是不肯轻易散去的时光。
我相信再难撼动的心灵也会被以下这些触动:花砖厝角的老式家俬祖屋;残留中华传统服饰瑰影的Baju Nyonya;荷兰红屋前隔街传来的夏夜弹唱;在整理摄于圣地亚哥古城门的照片时意外发现入镜游客朝镜头比耶;登上高处,转身便真切看见波光粼粼的马六甲港口。那个有 “海上生命线”、“东方十字路口”之誉,从来只出现在课本上的地方,那个昨天还在3640 公里之外的远方......
当kaya面包那由椰子、鸡蛋和焦糖制成的果酱填满心房;当玻璃杯壁总是凝着水珠的拉茶那茶的涩与奶的甜融合碰撞;当饱吸鸡汤的鸡饭粒送入口中,沁出香兰叶的清香;当以香料调味的娘惹叻沙展出丰富层次于口腔,甜酸、辛香、微辣,我想我不必再纠结这趟大马之行究竟值不值得。

调研中的“收获”
能力、交际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对以后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调研期间,我结交了一位意气相投的朋友,我们一拍即合,在自由行时间打卡了不少书店,这激发了我对当下的文化输出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在吉隆坡双峰塔的书店,我见到了很多熟悉面孔。有很多东西,得自己走出去亲眼看才能知道真相,是名过其实,还是名副其实。
以平等、尊重、包容、虔诚、欣赏之心接纳文化,你才能领略此魅力,走近彼真理。我们要站在历史、地理的语境下,辩证地看待每一民族的文化,不管是对其他文化,还是中华文化。大马的庙宇内部不乏彩绘的梁架、斗拱、雀替、栏杆、藻井、龙柱以及琉璃瓦等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特征。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反而进一步完善了对我中华文化的认知,让我从跳脱的视角和不同文化的对比中,对自身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做了一个缤纷斑斓的南洋之梦。梦醒时分,我望见地平线上的一抹红色,心底涌出一股暖流,某种情感演化成情结,变得很深很深,以至于沉淀下来,沉到灵魂最深处。总之是很奇妙的体验,令人会心一笑。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感悟实属情不自禁,可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机会难得!“出走”值得!
专注视野所及,展望视野之外。诸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