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马来西亚拉曼大学(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简称:优大/UTAR)成立于2002年,是拉曼大学教育基金会创办的一所非盈利高等教育机构,是马来西亚第一所由华人创办的大学,也是马来西亚规模最大和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学校国际处平台发布的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交换项目,交流时间为2025-6-23至2025-10-19(共计119天),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接下来,让我们走近2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龚佳敏同学的交流生活,聆听她的所见、所闻、所感。
学术碰撞:
在“同”与“不同”间探寻学问真谛
在国内学习现代汉语时,我总习惯以“母语使用者”的视角看待语法规则与语言现象,直到走进拉曼大学的现代汉语课堂,才发现同一门语言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竟能衍生出如此丰富的表达形态。授课的曾维龙老师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华人,他的课堂从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而是常常结合当地华人社会的语言实践展开讨论。

(国际交换生迎新会合照)

(拉曼大学新生礼物)
记得在“词汇演变”单元,曾老师让我们对比中马两地的中文用词差异:国内说“地铁”,马来西亚称“轻快铁”;我们说“快递”,当地常用“包裹服务”;就连日常对话中的语气词,马来西亚华人更习惯用“咯”“啦”,带着独特的南洋语调。为了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这种差异,老师特意设计了为期七周的“华文报刊语言调查”: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周研读《南洋商报》《星洲日报》《当今大马》,标注其中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语法现象与特色词汇并进行分析,做成个人剪报,再在周五的研讨课上做小组专题报告。
如果说现代汉语课程让我感受到语言的多样性,那么中国近代史课程则让我学会用更开放的视角看待历史。拉曼大学中国近代史课程由曾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新加坡求学的老师教授,丰富的经历让他总能跳出单一的历史叙事,引导我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事件。
在讲到“鸦片战争”时,老师不仅介绍了国内教材中“侵略与反抗”的视角,还补充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记录、马来西亚华人报刊对战争的报道。其中,1842年马来西亚《叻报》上的一篇评论让我印象深刻,文章中提到“英夷与清廷之战,不仅关乎中国之命运,更影响南洋华人之生计”。这篇报道让我意识到,中国近代史并非只是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历史,它还与周边国家的华人社群有着紧密的联系。课后,我查阅了更多关于南洋华人与中国近代史的资料,了解到孙中山先生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开展革命活动的经历,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人捐款捐物支持祖国的史实。这些内容填补了我以往历史认知中的空白,让我明白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内外互动”的历史,海外华人始终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探讨课的小组讨论更是思想碰撞的舞台。有一次,我们围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展开辩论,来自马来西亚的同学提出“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统治,还推动了南洋华人社会的思想解放”,他以马来西亚槟城的华人社团为例,说明辛亥革命后当地华人开始更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甚至推动了华文教育的发展。这个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以往我总将辛亥革命的影响局限在国内,却忽略了它对海外华人社群的辐射作用。这场讨论让我学会了“跳出中国看中国历史”,理解历史事件的全球性影响。


(拉曼大学风景)

(拉曼大学图书馆一角)

(拉曼大学中文系)
文化浸润:在多元共生中理解“华人”
课堂学习正如理论的洗礼,那课余的生活便是文化的沉浸。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在这里,“华人”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鲜活、立体、充满韧性的群体。在与当地华人同学的交往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同根同源”的情感联结。有次参加新生迎新会时,餐桌上摆满了“肉骨茶”“炒粿条”等马来西亚特色美食,一个当地同学告诉我,她的祖辈来自福建泉州,虽然已经在马来西亚生活了三代,但家里依然保留着闽南的饮食习惯和传统习俗。“我们虽然身在海外,但根永远在中国”,这句话让我热泪盈眶。那一刻我明白,无论身处何方,中华文化始终是连接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与马来裔、印度裔朋友的交往,也让我学会了用更包容、更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我们一起品尝椰浆饭、拉茶、飞饼,这种“和而不同”的社会氛围,是马来西亚最宝贵的财富,也让我这个交换生深刻体会到,在全球化时代,具备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是何等重要。
万般经历,皆是成长
在交换过程中,其实我也遇到了各种小插曲和不确定性:错过的班车、变幻的天气、不适的身体、突如其来的小考等等,都可能打乱我们原有的计划。但事后回想时我发现,这些未按计划发生的事情,反而容易成为人生旅途中最值得回味的故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体验。
生活的动人之处,从不在那些预设的轨迹里,而是潜藏于始料未及的转角处,比如一次偶然的相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挑战,一次看似失败的尝试。这次交换还教会我以开放的心态接纳生活的不确定性,这不是计划“泡汤”“破产”,而是另一种可能性的开启。当我们学会对意外说“欢迎”,生命便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学期的交流时光转瞬即逝,但它在我生命中留下的印记却是深刻而久远的。拉曼大学于我,已不仅仅是一所传授知识的学府,更是一扇窗口,让我看到了中文世界在南洋的勃勃生机,看到了文化在流动与融合中产生的巨大能量;它也是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与中国以外的华人群体的情感,连接了学术理论与鲜活的文化实践。
这次交流,是一次学问的寻根,让我在“他者”的镜像中,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文化的特质与价值;它也是一次精神的远足,让我在多元文化的洗礼中,变得更加开阔、丰盈与坚韧。当我再次踏上归途,行李箱里装着的,不仅是沉重的书籍和纪念品,更是满满的回忆、崭新的视角和一颗对世界更加好奇与谦卑的心。
“成长是迫不得已的道别”,这段跨越海峡的旅程虽然告一段落,但它为我的人生和学术道路点亮了新的航标。我相信,这并非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未来的我,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带着这份独特的南洋记忆与跨文化的视野,在探寻学问与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实。

(结课后集体合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