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共赴成长: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交流心得
作者:  |  时间:2025年10月21日  |  访问次数:

编者按:UTAR-浙江外国语学院短期交流项目由北京大学指导,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与浙江外国语学院联合开发。项目属于非盈利性质,无第三方参与,包含学术、语言、育人三类核心安排,由拉曼大学提供宿舍、食堂等资源保障。该项目以提供高水平国际交流与传播为目标,助力学生提高学术、语言能力,培养国际视野与服务能力。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蒋艺哲、潘品煊、徐若涵三位同学的交流生活,聆听她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今年夏天,蒋艺哲、潘品煊、徐若涵等三位同学赴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进行了一段为期28天的文化交流与学术探索之旅。此次研修使她们收获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获得了成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位同学的回忆,看看这段旅程给她们带来的心得与感悟。

异国初印象

从杭州到金宝,迥异的气候和语言并未造成隔阂,反而为旅途增加了趣味。在开放与热情的氛围中,一段奇妙的旅程拉开了帷幕。

蒋艺哲:踏上马来西亚的土地,热浪裹挟着湿润的海风扑面而来,每一口呼吸都仿佛在吞吐着南洋的故事。拉曼大学金宝校区以其独特的自然与学术融合风貌令我印象深刻。校园中,马来传统风格的高脚屋建筑与现代教学楼相映成趣,热带植物掩映着钟楼与庭院,处处体现着和谐共生的办学理念。在迎新活动和校园参观中,我感受到了拉曼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开放包容的国际气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在此相遇,在这里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并未成为隔阂,反而成为彼此理解的起点。

潘品煊:第一天抵达马来西亚时,我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坐在前往金宝的车上,司机师傅格外热情地与我们攀谈,中文、广东话、马来语、闽南话等他都能熟练运用。见我对语言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师傅显得格外开心,还特意教了我你好”“谢谢的马来语,以及一些简单词汇的发音。在这一刻,听着车厢里夹杂着不同语言的细碎交流,感受着这份突如其来的温暖,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里。


美食与美景

一座城市给人最直观的印象通常来自美味的食物与美丽的风景。大家在马来西亚品味了独特的食物,欣赏了难忘的风景,在其中感受到马来西亚文化的魅力。

蒋艺哲:槟城之行,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我们穿梭于乔治镇的街头巷尾,壁画艺术与殖民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姓周桥,我看到了海上人家的生活智慧;在极乐寺,感受到了多元宗教的和谐共存;在街头小贩中心,则品尝到了融合马来、华人与印度风味的叻沙、炒粿条和拉茶。每一口食物,都是一段文化的味觉叙事。这些实地探访让我明白:马来西亚的魅力,正在于其文化的层叠与交融。

潘品煊:阳光洒在马六甲古城红色的砖墙上,仿佛将百年历史定格。在槟城,我们漫步于街头巷尾,看壁画艺术与百年老店,尝一口地道的槟城炒粿条,酸甜的酱汁在口中化开,满满的幸福感。而吉隆坡的双子塔、茨厂街则展现出这座现代化都市的繁华与传统的碰撞。白天的双子塔高耸入云,夜晚灯光璀璨;茨厂街的市井烟火气浓郁,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品尝特色美食,从口味中感知文化的融合;观察街头的建筑、服饰、语言,体会多元文化如何在此和谐共生。这些经历超越了书本的局限,让我们用脚步丈量土地,也让多元和包容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可触可感的真实。

徐若涵:在89日至10日的马六甲之行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Mamee工厂亲手DIY泡面。起初,我对这一体验只是抱着新奇的心态,但真正到动手选择配料、封装时,我意识到食物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一碗属于我自己的泡面,成了这趟旅程的特别纪念。夜晚在红屋前仰望古老的红色建筑,感受多元文化交织下的历史氛围,让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文化遗产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在灯光与石板路中触摸到的真实存在。

 

交流与学习

此次交流项目安排了许多干货满满的课程,每位同学都在学习中收获了新的知识。

蒋艺哲:本次项目的课程设置极具针对性,尤其是连续多日的雅思特训营为我们提供了系统而高效的备考指导。从听力、阅读到写作与口语,尽管我已在行前已有经验,但每一次训练都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语言能力的挑战。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工作坊则从理论到实践,帮助我们理解文化差异、提升沟通技巧。在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中,我学会了如何更包容地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与价值观,也更深刻地意识到:真正的跨文化能力,不仅是语言的流利,更是心灵的开放。

潘品煊:初抵马来西亚时的陌生与紧张,被拉曼大学师生的温暖关怀悄然化解,让我们在异国他乡迅速找到归属感,得以全身心投入后续的学习与体验中。作为本次交流核心的学术学习绝非枯燥的知识灌输。系统的雅思培训课程,通过针对性的听说读写训练与技巧点拨,帮助我们突破了语言学习的瓶颈。课堂上,老师会结合真实的考试场景,教我们如何快速抓取听力关键信息,如何在写作中构建清晰的逻辑框架。每一次小组讨论和模拟练习,都切实地帮助我们提升了跨语言沟通的能力。而围绕马来西亚教育体系”“文化旅游发展”“中马关系演变等主题的专题讲座,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窗口。

徐若涵:在学术课程方面,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多场富有启发性的讲座。《马来西亚教育体制》帮助我认识到中马教育体系的差异与各自优势,让所有参与的同学思考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马关系》则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使我们对两国交流与合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未来人才与数码技能》的内容更具前瞻性,它提醒我们未来社会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与数码能力,这让我对自身未来的学习方向有了新的认识。除此之外,优能课程(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训练了我们逻辑分析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演讲与主持技巧的训练让我在公众场合更敢于表达自我。学术部分的学习既扎实又实用,帮助同学们提升了综合能力。


成长与收获

项目落下了帷幕,同学们对文化与交流也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在交流中收获了成长。

蒋艺哲:一个月的交流,不仅是向外探索,更是向内自省。在异文化的环境中,我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学习以更谦逊的态度去倾听、去观察、去提问。我意识到,曾经的许多理所当然,其实只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而真正的全球视野,始于对差异的尊重与理解。二十八天,短暂却丰盈。拉曼大学交流项目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看到了更真实的自己。这段经历将如南洋的阳光,持续温暖我未来的求学之路,激励我不断前行,成为更好的世界公民。山海有隔,行者无疆。愿友谊长存,愿成长不息。

潘品煊:此次暑期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审视自己,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丰富自己,在学术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自己。感谢拉曼大学与浙外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也感谢所有老师、志愿者和同学们的陪伴与支持。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徐若涵:整个项目让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学习与生活的融合。我们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在实践中体会文化,在交流中建立友谊。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全球胜任力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国际视野,更是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回顾这28天,我们收获远不止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是一种心态的成长。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专业能力强的人,更是能够跨文化沟通、敢于接受新挑战、具备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人。

难忘的回忆

这段短短28天的旅程中,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蒋艺哲:这段时间最珍贵的收获,莫过于与拉曼大学师生结下的深厚情谊。UTAR的同学们热情地带我体验大马生活,分享马来西亚青年的日常与梦想。一起在街头巷尾品尝地道小吃,在旅途中讨论文化差异。在离别前的欢送会上,我们互赠礼物、合影留念,约定未来再相见。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天涯若比邻的含义——真挚的情感,可以跨越国界,成为青春中最闪亮的记忆。

潘品煊:拉曼的老师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志愿者们不仅帮忙接送我们,那份热忱更让我深受感动。她们总会主动与我们分享当地的文化,推荐她们钟爱的餐厅、咖啡厅,以及极具特色的美食;即便有时是她们自己出门游玩,也会贴心地惦记着我们,时不时问一句:你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带的呀?这样温暖的细节还有很多,细碎又真切,根本数不完,每次回想起来心里都觉得暖暖的。

徐若涵:这段短期交流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记忆。它让我更加坚定地去追求开阔的眼界与多元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未来道路上还有许多需要探索与学习的方向。我相信,这段交流旅程所带来的启发和收获,将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

感谢与总结

感谢学院、拉曼大学与各位老师们的付出,让此次交流圆满完成。这次经历为同学们点燃了一盏明灯,相信未来她们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主动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将回忆里的微光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