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岁月辗转间,中文学院的校友们奔赴四方。那些藏在教室幢畔的求知剪影、同路奋进的惺惺相惜、和母校彼此成就的片段,一直铭记于心。这些过往不仅是青春的印记,更汇聚成文脉赓续的光河,愿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到中文人独有的热忱与精神延续 。
今天,让我们走近1989年毕业于我院中文本科的黄加平,看看他与浙外的故事。
1982年秋季,我通过县里的举荐,考上了浙江教育学院中文专业,成了84中文班的一员,和嘉兴另外三个校友一起,带薪去杭州上学。报到时,我碰到个同学,个子不算高,憨厚热情,主动与我打招呼,一腔浓重的北方口音。经攀谈,才知他来自辽宁宽甸县,叫张福森,在电力部水电六局第三职工子弟学校任教。开学后,我和张福森成了好朋友,常一起散步、看书、外出。
有一次,本来约好晚饭后一起出行,结果他临时有事不去了。我犹豫片刻,最终决定单独前往解放路的新华书店买书。坐文三路电车时,车上人不多。坐定,忽见边上有一位姑娘,手里拿着“湖畔诗人”汪静之的《蕙的风》。我一喜,随口问道:“这是汪静之的诗集啊?”姑娘很爽快:“是啊,是啊,假如喜欢,就送给你了。”“什么?”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昨天刚刚讲到现代文学,我很想看看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这4位“湖畔诗人”的作品。
我接过了这本书,本想付钱给她,她执意不要。她跟我说:“我叫汪兰菊,也喜欢诗,刚参加了杭州的一个诗歌培训班回来。”一路聊着,感觉车开得特别快。她在中山北路下车,下车前,特意写了个名字和地址给我。
次日,我把这意外的相遇告诉了张福森。他很高兴,并说:“应该给她写封信,表示感谢。”就这样,我跟汪兰菊开始了第一次通信。然后来来往往,交流着各自的境况,谈诗歌,谈文学,谈人生……信的内容,跟张福森是公开的。
不久以后,汪兰菊来信诉说,她的一个亲戚跟她产生了误会,冤枉她拿了东西,她的情绪非常低落。我把消息告诉了张福森后,他提议约兰菊出来聊聊,地点就在学校的河池边。那天傍晚,月光如水,池中荷花摇曳,蛙声时断时续。我们三人坐在池边的椅子上,汪兰菊说完了委屈,我和张福森对她进行疏导,清者自清么!最后她还是开心地笑了,说有我们两个开导,心里舒服多了。随后我们送她到中山北路的车站,看着她向着家里的灯光走去,我们才返回教育学院。事后,张福森还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强风将临并肩立,弱菊欲倾相与扶。
美好的生活总是过得很快。大学的学习进入了实习阶段,我和张福森分在同一个组,地点在定海的舟山中学。
那是一个周末,学校不上课,实习生也同样休息,好多同学周六去了普陀山。普陀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与定海隔海相望。我和张福森也是心向往之,但周六没有赶上和大伙儿一道,于是决定周日再去。当天早上天气晴好,海上霞光万道,海面无风无浪,一切都是刚刚好。我和张福森乘坐海轮,望远处海水蔚蓝,看近旁浪花飞溅,海鸥追逐着船舷,飞舞盘旋,微风中带着海的气息,船尾拖着长长的泡沫,让人心旷神怡。大概半小时我们跟随游客依次上岸了。那时普陀山的寺庙没有完全建好,道路也是高低不平,但满山仙雾弥漫,树木苍翠。
一切都有意外。原定返回定海,是下午三点的海轮。中午时分,天却变得阴沉起来,不久便下起了小雨,紧接着竟刮起了7级大风,我们匆匆往码头赶去,到得码头才发现已经挤满了游客。一个消息让我们大吃一惊:因为大风,海轮停航,码头上船的铁门已经关闭。那可怎么办?第二天有实习听课的任务呀!
这时,忽见一批人蜂拥着冲向码头。原来,有一艘渔船准备带旅客出航,每人收取30元。我们两顾不上别的,跟着挤了上去。渔船是敞篷的,没有任何遮挡,停靠岸边,在海水中晃荡着,晃荡着。原先我们乘坐的客轮就停泊在旁边,一位工作人员说:“其实渔船更危险,我们的海轮体积大,反倒没有问题,但上级有规定,7级大风必须停航。”我问张福森:“我们怎么办?”张福森说:“上吧!反正有那么多人。”于是,我们也上了这艘渔船。
不久,渔船便顶着风浪出发了。离岸越远,风浪越大,尤其是横着过来的海浪,大有打翻渔船的凶猛气势。我们撑开雨伞,抵挡着扑进船舱的浪花,可衣服还是湿了,船上的人提心吊胆十分紧张,一阵大浪打来就忍不住尖叫。是啊,要是翻船,恐怕所有的人性命难保。好在船老大驾船的本领还算高强,千方百计顶着狂风逆浪前行……
大约过了40分钟,总算到达了定海码头,一场意外的生命较量才算结束,悬着的心也算着了地。

(在校期间同寝室的同学。前排左起:曾豪、黄正中,后排左起:陈寿洪、叶仁杰、黄加平)

(1983年参加元旦文艺演出后的合影。左起王元璞、周志康、毛坤元、黄加平、王良谷)
1984年6月毕业,拍了合影,留念,与张福森各分东西,后来曾通过几次信,但一直没能见面。后来开同学会,福森因为路途遥远一直没有参加,也一直没有加入“浙教84中文班”微信群。而我与汪兰菊的文学交流,也因为忙碌慢慢断了。

(作者在海宁传媒中心“大潮之声”参与“中学生人生规划”的访谈)
日历一下翻到了2025年。掐指一算,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一年,往事历历在目,岁月已成云烟。
今年的清明节,是四月四日。那天,同学李慧娟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正当清明节,我们深切怀念九位已故老同学,愿他们在天堂安息,再无病痛烦恼,一切安好!
紧接着,好多同学跟帖,表示怀念……
在这九位同学的名单里,竟然也有张福森!
我的心为之一震!人的生命就是这样脆弱,说没了就没了。人生,总有那么多的意外:有意外的相遇,有意外的相别;有意外的再见,也有意外的再也不见!
想起了张福森,一夜无眠!
作者简介
黄加平,1984年毕业于我校中文学院中文专科,1989年毕业于我校中文学院中文本科。曾任民进海宁市基层委主委,浙江嘉兴市、海宁市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诗歌、散文、评论、传记的写作,曾出版散文集《诗情文趣》、传记《陈巳生传》。另出版教育专著300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