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载光阴,一生眷恋——致母校七十周年华诞
作者:  |  时间:2025年10月21日  |  访问次数:

编者按:“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岁月辗转间,中文学院的校友们奔赴四方。那些藏在教室幢畔的求知剪影、同路奋进的惺惺相惜、和母校彼此成就的片段,一直铭记于心。这些过往不仅是青春的印记,更汇聚成文脉赓续的光河,愿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到中文人独有的热忱与精神延续 。

今天,让我们走近2013年毕业于我院对外汉语专业的唐源,看看他与浙外的故事。  

   

2009年的初秋,我拖着行李箱站在小和山校区的林荫道上,空气里浮动着些微桂花香。作为浙江外国语学院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未来四年会在我的人生里刻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小和山的青葱岁月  

大一大二的时光浸润在小和山的晨雾与书声里。校团委办公室的灯光常亮到深夜,学长学姐们手把手教我们写策划、办活动,从五四晚会到浙外十佳青年颁奖典礼……那些熬过的夜、改过的方案,成了我成长路上最扎实的台阶。辅导员周礼和严伟剑老师更像是邻家哥姐,时不时的一句最近怎么样?失意时的一杯奶茶,让离家的日子多了温度。  

专业课是另一片天地。李倩老师的写作课上,我们用不同的修辞表达着自己对未来的憧憬;毛振华老师讲《古代文学史》时的眉飞色舞,仿佛大文学家们就站在讲台上;周明强老师用方言对比拆解现代汉语的奥妙,高列过老师则带我们在甲骨文的纹路里触摸文明。还记得搬去文三路校区前的那段日子,齐钢老师在课上曾说:记住,语言是桥,你们是搭桥的人。那一刻,我忽然懂了这份专业的分量。  

(唐源与同学聆听汉语学家顾彬讲座)

从世博到亚运:母校给的翅膀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我穿着小白菜服在烈日下为外国游客指路,胸前新制的浙江外国语学院的校徽被汗水浸得发亮。同年秋天,作为杭州志愿者代表奔赴广州亚运会,在水球馆引导运动员检录时,一位韩国教练用生硬的中文说:你真棒。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母校给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与世界对话的底气。  

2010年唐源在上海世博会担任志愿者)

(唐源在广州亚运会担任志愿者)

大二暑假,我跟着其余六位各学院的伙伴前往香港大学参加交流研习。在港大教授组织的研习课堂上,当我用英语跟他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眼中的惊讶溢于言表。研习结束时,教授跟我说:你们浙外的学生,比我想象中更敢闯。回程的航班上,我看着舷窗外的云海,想起徐秀萍老师曾说:母校会为你们推开一扇扇门,但路要自己走。  

文三路的蜕变与远行  

搬至文三路校区后,梧桐树影里的老楼多了几分沉稳。备考研究生的日子,图书馆自习室的角落成了我的据点。杨飞群老师总是会邀请我去校团委办公室聊聊天,缓解我的备考压力,专业课老师们也都会在第一时间解答我的提问,正是这些无形的温暖支撑着我拿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后来在大四的暑假,也是母校推荐的机会,选拔为第四届两岸青年领袖研习营的其中一员,前往台湾进行1个多月的研习交流。那年夏日的台湾海峡,涌动着比想象中更温暖的波涛。  

(唐源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

毕业前夕,吴子慧老师在我的纪念册上题了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带着这句话,我踏上了研究生求学的旅程。在142月,我前往韩国进行汉语教学,在大邱圣光高中的中文课堂上,每当学生夸赞我的汉字板书,我都会想起毛振华老师当年在粉笔字比赛时让我们多下功夫练习板书的叮嘱——那些曾被抱怨的无用之功,终在异国他乡开出了瀚宇之花。  

七十载春风,一生浙外人  

如今坐在写字楼里,每当看到毕业信息带着浙外二字的同事,总会忍不住带着几分亲近。年初返校那会,走过崭新的小和山校区,当年的桂花香仿佛穿越时空飘来。杨飞群老师依然笑容满怀,还像当年那样拍着我的肩:你怎么还是原来的模样?周礼老师还是像姐姐一样,跟我讲着这些年来母校的变化与发展,语调依然如当时的亲切。  

(唐源回母校探望老师和同学)

七十年栉风沐雨,我们的母校始终年轻。那些在小和山奔跑的身影,在文三路挑灯的剪影,在世博园绽放的微笑,早已熔铸成浙外人骨子里的底色:用语言丈量世界,以真诚叩击心灵。值此母校华诞,惟愿这片栽种过我们青春的土地,永远桃李芬芳,桥通四方。  

   

作者简介  

唐源,2013年毕业于对外汉语专业,硕士毕业于广西大学,现为新通教育考培事业部CEQ项目部经理;曾赴韩国进行两年汉语志愿教学。